龚健雅院士:标准化是中国测绘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
武汉大学龚健雅院士多年来致力于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工作,他牵头编制的国际标准《地理信息 影像与格网数据的内容模型及编码规则 第一部分:内容模型》,作为中国主导编制的首个地理信息国际标准已正式发布。日前,记者就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工作对龚健雅进行了专访。
记者:您是从何时开始接触测绘标准化的?怎么起步的?有何感受?
龚健雅:我大概是从1996年开始接触测绘标准化的,第一项主持研究发布的国家标准是《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从2002年开始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地理信息技术委员会的会议,主要参与第四工作组和第六工作组的国际标准编制工作。
那时,我国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标准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直到2000年以后我国的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很快发布了一系列测绘地理信息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但在当时,由于语言没有优势,且国际交流经验不足,我们一直没有深入参与到国际标准编制的实质性工作中。
直到2010年后,我国在测绘地理信息人才和技术方面都有了充分的储备和长足的进步,有了足够的实力来参与甚至主导国际地理信息标准编制工作,相信以后还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记者:中国主导的首项地理信息国际标准是在什么背景下立项的?研制过程是怎样的?
龚健雅:我国地理信息领域的专家从国际标准化组织地理信息技术委员会成立以来就一直参与地理信息国际标准的编制。
2000年以后,我国在地理信息技术和遥感卫星影像技术领域飞速发展,自2006年以来,发射了若干遥感卫星,包括资源卫星、海洋卫星、气象卫星等,获取了大量遥感影像数据,并在影像数据处理和应用方面取得很大进展。
2011年至2012年期间,我们与时任美国国家地理信息标准委员会主席的狄黎平教授多次交流,讨论将中国在遥感影像处理方面的技术和经验通过制定国际地理信息标准的渠道跟世界各国分享,完善国际标准化组织地理信息技术委员会在该领域的标准化工作。
于是,由我代表中国,在2012年6月正式向国际标准化组织地理信息技术委员会提交了国际标准立项提案,并于当年12月11日在沙特阿拉伯召开的第35届国际标准化组织地理信息技术委员会大会上得到批准。
在提交立项申请时,我方专家已经与美国专家共同合作完成了一个标准草稿,后来经过多轮征求意见和投票,并多次在第六工作组会议上讨论,会后根据各国专家意见修改草稿,直到2015年年初,我们将最后版本提交国际标准化组织地理信息技术委员会中央秘书处审核后,于2015年6月通过全体会议审查,并于2016年1月正式发布。
记者:您认为在当前“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中国标准走上国际舞台,对我国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有何影响?
龚健雅:“一带一路”为我国的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提供了一个向沿线各国输出技术服务和共享软硬件产品的契机,既能够帮助沿线各国快速提升其在该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又能够促进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走出去”,并得到继续提升和完善。
我国将成熟的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和产品规范转化为国际标准,为沿线国家相关领域的发展建设提供依据和参照,同时,通过国际项目合作,派出相关技术人员,培训和协助当地技术人员快速掌握和应用技术来加速其建设步伐,以此来推广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的软硬件技术、方法和产品,扩大国际影响力,提升我国在测绘地理信息技术领域的国际地位。可以说,标准化是中国测绘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记者:您认为中国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国际化未来还需要在哪些方面继续努力?
龚健雅:一方面,要加大有关国际标准化组织地理信息技术委员会及其标准影响力的宣传范围和力度,让更多的机构和人员充分了解该组织和地理信息标准化的重要性,扩大我国参与该组织工作会议的自由度和规模,吸引和鼓励科研人员将相关领域的成熟技术和方法进行标准化,并通过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及我国标准化主管部门推介到国际标准化组织地理信息技术委员会的相应工作组申请立项。
另一方面,组织人员将我国已经成熟稳定的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标准翻译成英文,用于指导和协助“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测绘地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测绘产品生产,一来检验我国标准在不同地域上的适应性,二来推动我国标准在各国的实际应用,提升国际影响力,进而有利于国际标准项目的申请立项。
记者:您如何看待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中国测绘“走出去”之间的关系?
龚健雅:我国测绘地理信息领域成熟的技术标准与规范能够为国际上在该领域处于发展和应用初期的国家提供很好的借鉴和参考,在强调科技创新的同时要加强已有的技术、方法、流程的精细化和标准化,提高测绘地理信息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成果得到最大限度的推广和应用,并带动我国测绘地理信息企业“走出去”,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
记者:您能否对广大青年测绘科技工作者参与标准化工作,提出寄语或希望?
龚健雅:标准化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将成熟稳定的技术规范化,以便于有序指引相关工作过程的推进和保障工作成果的质量。因此,年轻的测绘技术工作者们在积极探索新技术的同时,也要注重提升新技术的稳定性,并及时将其标准化,以加快技术向产品转化的效率。
但需要强调的是,标准编制是一项细致而又繁琐的工作,需要有极大的耐心和责任心,标准文档的撰写需要遵循标准化的格式和语言,希望参与标准编制的青年工作者能够在充分了解标准编制的基本要求和标准文档撰写的基本逻辑基础上,认真完成每一项标准的编制。
更多相关
电离层对RTK信号的影响及解决方案
电离层对RTK信号的影响及解决方案近年来,许多从事基础设施建设的测量人反映RTK信号不稳定、精度不高。在焦急的情况下,他们不禁质疑:“CORS服务水平为何逐年下降?”我们理解大家的担忧,但要找到问题的...
中海达影像小碟空地一体化精细化建模
中海达影像小碟中海达影像测量应用篇│三维精细化建模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在测绘领域中传统的二维地图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城市建设的需求,实景三维模型对地物的表达更加直观并能真实反映实际...
UFO-U3互联网RTK_安卓系统主机RTK
RTK也可以很互联网从用户的角度思考测绘旗舰配置丨功能多种丨质量稳定丨作业高效丨设计精致安卓系统主机,全智能系统平台表现,始于平台 RTK主机系统经历了从单片机到ARM、Linux的进化,UFO将基...
千巡翼X1,千寻位置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星地一体
在广西北流市,有着一批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其中建于清光绪年间的游天府极具当地特色。去年,千寻位置运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对游天府古建筑进行了一场“数字化存档”的实验,高效、智能地完成测绘建档工作,助力历...
北斗实时精密定位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研发侧记
前不久,广西南宁市测绘地理信息局组织研发的“南宁市北斗位置综合服务系统”获2017年度南宁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基于这一系统,可实现基站监测管理、北斗精密定位等多种功能,让新技术广泛应用于不动产测绘、...
中海达iBEAM 8140P多波束测深仪技术解析
一、产品概述中海达iBEAM8140多波束测深仪是中海达公司推出的一款高性能水下地形测量设备,专为高精度海洋测绘、水文调查、航道疏浚及海底资源勘探等领域设计。该设备基于多波束测深技术,通过发射宽幅声...
千寻cors账号常识以及国内覆盖范围
千寻知寸(CORS)是千寻位置公司的产品,它是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BDS)的重要组成部分。千寻知寸CORS账号主要是一个公共服...
中海达RTK如何一键设置基站
中海达RTK设备在设置基站时,可以采用一键设置的方式简化操作流程。具体操作步骤可能根据设备型号的不同略有差异,但以下是一些通用的步骤和指导,适用于中海达RTK的一些型号,如V30、V60和V90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