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调查如何才能产生高质量数据
“我们往往只闻众多调查项目轰轰烈烈地启动,调查船奔赴各大洋考察继而凯旋,鲜有人关心取得了多长时序的有效调查数据,质量又如何。”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教授级高工许建平14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发问,“这些年国家海洋调查投入增加,真正产生了多少有价值的数据?”
多名业内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数据是花费数以亿计的海洋调查成果的最终体现,合格数据更是海洋科学的生命线,没有严格按照规范进行质量控制的数据只是一堆无用的数字垃圾。
未建立有效的调查数据质量审核制度
1999年,许建平和中科院院士苏纪兰一道,对利用各类CTD(温盐深)仪在南海多年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质量情况进行深度剖析发现,电子元器件老化、测量现场外界电讯号干扰等因素,都会导致CTD仪的测量误差。
“我希望这篇文章能引起有关人士重视。即使像CTD仪这种测量精度高、技术先进的装备,若不能‘去伪存真’,也会带来一些错误信息,导致错误认识。这将直接影响我国海洋调查数据在国际上的声誉,以及业内对调查研究成果真实性的评价。”让许建平有些遗憾的是,近年来我国海洋调查投入猛增,但对调查数据质量却重视不够,一直没有建立有效的调查数据质量审核制度。
通常原始调查数据是不能直接使用的,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和质量控制,在剔除错误数据,消除各类误差后才能成为研究所需的数据资料。
但不少数据未经质量控制被直接使用。一名从事多年海洋调查数据处理工作的业内人士和记者分享了一个真实案例:曾有一名学者准备在某个学术研讨会上,就某次调查数据的“异常”进行学术讨论,经熟悉数据处理的人士提醒与验证,才得知该“异常”源于仪器校正系数失效。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研究员刘保华曾在多个场合强调,让具备海洋调查资格的“合格人”用“合格仪器”获得“合格数据”,并在过程中加强第三方评价。许建平则建议,探索建立追究项目责任人或任务承担者责任的海洋数据质量审核制度。
低“性价比”工作导致数据质量下滑
“1958年首次全国海洋普查时,尽管仪器设备并不先进,但老一辈科学家发扬严谨的科学精神,获得了大批高质量的观测资料。”许建平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际合作项目“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研究”中,我国科研人员对测量仪器获取的资料进行严格质量控制,获得国际同行认可。
如今,我国海洋调查已从近海、河口走向深海大洋,大批高精度测深仪等水文设备投入使用,然而活跃在我国海洋调查一线的多是在读研究生或工作经验不足的年轻人,他们相对缺乏海上调查技术及数据处理经验。项目负责人忙于申请项目、发表论文等彰显个人业绩的工作,对数据质量问题重视不够。调查数据质量下滑已是业界公开的秘密。
在业内看来,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质量控制分析是一项不能省略的基础性工作。不争的事实是,尽管处理了海量数据,但据此撰写的论文很难发表在较高级别期刊上,难以获得科研绩效和业绩认可。在现有评价体系下,海洋科研分工被打乱了。这也是涉海高校和科研院所普遍存在的现象。
“作为‘原料’的调查数据不经过处理和质量控制分析变不成合格‘零件’,科学家们使用不合格‘零件’组建的‘产品’也可能‘假冒伪劣’。”上述专业人士告诉记者,目前我国一些期刊对论文中使用的数据资料并没有检验通道,致使“科学”论文不科学,“虚假结论”呈上升趋势。由于海洋调查数据共享程度低,多数情况下其他研究者无法获取论文中所使用的数据,结论是否客观真实很难在短期内被验证评估。
灰色地带游走的管理尴尬阻碍数据质量提升
无论纵向还是横向对比,在数据共享方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试点资助的“共享航次计划”已有不小进步。但相关人士表示,受限于数据安全保密这道红线,目前仍不尽如人意。这也是困扰行业的通病:资料中哪些涉密、哪些不涉密,游走在黑白之间的灰色地带,这使得数据管理并非易事。
“这个门槛的设定涉及国家利益和安全,但并非源于海洋调查数据的特有属性,门槛高低说到底是一个尺度问题。”多名业内人士表示,从历史上来看,这个尺度也并非一成不变。但如今“数据保密和安全”常常成为拒绝数据共享的挡箭牌、劣质“零件”和低档次组装“产品”的遮羞布,并不利于提升海洋调查数据质量。
2015年,国家海洋局有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正在征求各方意见,有意给不那么敏感的海洋环境资料松绑,面向社会开放。但截至记者发稿时,条例仍未出台。
相关人士呼吁尽快出台海洋调查数据管理相关条例。此外,应建立学术期刊“论文引用数据库”,即论文被接收时,作者应将使用的数据资料一并打包提交,这样既方便溯源查询,解决“虚假”结论难以识别的难题,又可以将数据作为资源积累、共享。
更多相关
使用GPS测量仪的注意事项,适合新手学习
土地面积测量仪又称 GPS测量仪。在以前,农业机工作收费或土地测量都用简单的拉线或皮尺作为测量工具,可以测量小块土地和规则形状的土地,但当遇到不规则的土地或面积大的地块时,皮尺或拉线都明显...
华测RTK视觉放样X11工程测量定位测坐标防水测量兼容5星21频点
华测导航X11RTK是集成了华测新型视觉技术的一款革新型视觉放样RTK产品。支持沉浸式实景三维放样,放样一杆到位,效率提升了50%。支持跟随放样,放样底图跟着人旋转,第一视角看导航,不用费劲认方向、...
徕卡TS16全站仪:全新升级提升测量体验
徕卡全站仪TS16经过升级后,给用户带来了全新的测量体验。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这款全新的徕卡TS16全站仪的亮点。首先,新款徕卡TS16增加了自动量高模块,使得测量人员可以更加便捷地进行高度测...
航测无人机助力九寨沟灾区成功获取首批震后高分辨率影像
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发生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统一部署和组织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等单位全力投入应急测绘保障服务工作中。8月9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成功获取首批灾区震后高分辨率航空和卫星影像...
【应用案例】徕卡RTC360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
一、应用背景 三维激光扫描仪在地籍测绘中相比传统测量手段,效率上大大提升。而基于GNSS定位的移动测量系统在地籍测绘中受信号的影响,在山区、城中村、...
龚健雅院士:标准化是中国测绘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
武汉大学龚健雅院士多年来致力于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工作,他牵头编制的国际标准《地理信息影像与格网数据的内容模型及编码规则第一部分:内容模型》,作为中国主导编制的首个地理信息国际标准已正式发布。日...
我国首次完成机载SAR系统计量检测(检定)
近日,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计量站组织完成首次机载SAR系统计量检测任务,这在国内尚属首例,标志着我国具备独立自主的SAR系统检测计量能力。2017年11月,依托于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国家光电测距仪检测...
地籍测绘好帮手-魔星MT20I全站仪 “专家在线无烦恼“
概述 作为测绘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籍测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测绘成果具有法律效力,对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有着很高的要求。而且地籍测绘面向的地物种类繁多,作业环境复杂,非常考验作业人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