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调查如何才能产生高质量数据
“我们往往只闻众多调查项目轰轰烈烈地启动,调查船奔赴各大洋考察继而凯旋,鲜有人关心取得了多长时序的有效调查数据,质量又如何。”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教授级高工许建平14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发问,“这些年国家海洋调查投入增加,真正产生了多少有价值的数据?”
多名业内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数据是花费数以亿计的海洋调查成果的最终体现,合格数据更是海洋科学的生命线,没有严格按照规范进行质量控制的数据只是一堆无用的数字垃圾。
未建立有效的调查数据质量审核制度
1999年,许建平和中科院院士苏纪兰一道,对利用各类CTD(温盐深)仪在南海多年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质量情况进行深度剖析发现,电子元器件老化、测量现场外界电讯号干扰等因素,都会导致CTD仪的测量误差。
“我希望这篇文章能引起有关人士重视。即使像CTD仪这种测量精度高、技术先进的装备,若不能‘去伪存真’,也会带来一些错误信息,导致错误认识。这将直接影响我国海洋调查数据在国际上的声誉,以及业内对调查研究成果真实性的评价。”让许建平有些遗憾的是,近年来我国海洋调查投入猛增,但对调查数据质量却重视不够,一直没有建立有效的调查数据质量审核制度。
通常原始调查数据是不能直接使用的,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和质量控制,在剔除错误数据,消除各类误差后才能成为研究所需的数据资料。
但不少数据未经质量控制被直接使用。一名从事多年海洋调查数据处理工作的业内人士和记者分享了一个真实案例:曾有一名学者准备在某个学术研讨会上,就某次调查数据的“异常”进行学术讨论,经熟悉数据处理的人士提醒与验证,才得知该“异常”源于仪器校正系数失效。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研究员刘保华曾在多个场合强调,让具备海洋调查资格的“合格人”用“合格仪器”获得“合格数据”,并在过程中加强第三方评价。许建平则建议,探索建立追究项目责任人或任务承担者责任的海洋数据质量审核制度。
低“性价比”工作导致数据质量下滑
“1958年首次全国海洋普查时,尽管仪器设备并不先进,但老一辈科学家发扬严谨的科学精神,获得了大批高质量的观测资料。”许建平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际合作项目“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研究”中,我国科研人员对测量仪器获取的资料进行严格质量控制,获得国际同行认可。
如今,我国海洋调查已从近海、河口走向深海大洋,大批高精度测深仪等水文设备投入使用,然而活跃在我国海洋调查一线的多是在读研究生或工作经验不足的年轻人,他们相对缺乏海上调查技术及数据处理经验。项目负责人忙于申请项目、发表论文等彰显个人业绩的工作,对数据质量问题重视不够。调查数据质量下滑已是业界公开的秘密。
在业内看来,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质量控制分析是一项不能省略的基础性工作。不争的事实是,尽管处理了海量数据,但据此撰写的论文很难发表在较高级别期刊上,难以获得科研绩效和业绩认可。在现有评价体系下,海洋科研分工被打乱了。这也是涉海高校和科研院所普遍存在的现象。
“作为‘原料’的调查数据不经过处理和质量控制分析变不成合格‘零件’,科学家们使用不合格‘零件’组建的‘产品’也可能‘假冒伪劣’。”上述专业人士告诉记者,目前我国一些期刊对论文中使用的数据资料并没有检验通道,致使“科学”论文不科学,“虚假结论”呈上升趋势。由于海洋调查数据共享程度低,多数情况下其他研究者无法获取论文中所使用的数据,结论是否客观真实很难在短期内被验证评估。
灰色地带游走的管理尴尬阻碍数据质量提升
无论纵向还是横向对比,在数据共享方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试点资助的“共享航次计划”已有不小进步。但相关人士表示,受限于数据安全保密这道红线,目前仍不尽如人意。这也是困扰行业的通病:资料中哪些涉密、哪些不涉密,游走在黑白之间的灰色地带,这使得数据管理并非易事。
“这个门槛的设定涉及国家利益和安全,但并非源于海洋调查数据的特有属性,门槛高低说到底是一个尺度问题。”多名业内人士表示,从历史上来看,这个尺度也并非一成不变。但如今“数据保密和安全”常常成为拒绝数据共享的挡箭牌、劣质“零件”和低档次组装“产品”的遮羞布,并不利于提升海洋调查数据质量。
2015年,国家海洋局有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正在征求各方意见,有意给不那么敏感的海洋环境资料松绑,面向社会开放。但截至记者发稿时,条例仍未出台。
相关人士呼吁尽快出台海洋调查数据管理相关条例。此外,应建立学术期刊“论文引用数据库”,即论文被接收时,作者应将使用的数据资料一并打包提交,这样既方便溯源查询,解决“虚假”结论难以识别的难题,又可以将数据作为资源积累、共享。
更多相关
CORS账号免费升配千寻位置全面开放5星16频服务能力
8月18日,千寻位置全面开放5星16频服务能力,千寻知寸FindCM所有格式的账号,都正式支持全星座、全频点卫星数据解算。千寻知寸FindCM再次升级,以市场主流设备可以发挥和应用支持5星16频卫星数...
用生命丈量出珠峰中国高度的测绘人, 他们是真正的攀登者!
《攀登者》于国庆(9月30日)上映,献礼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该影片讲述了中国登山大队在1960年和1975年两次登录珠穆朗玛峰的英勇事迹。在世人皆知的8848.13米(1975年数据)的背后,不为...
2021年一直在改变的千寻
2021年已然过去,大家对RTK的追求还是固定快?强搜星?信号好?抗干扰?精度高?更稳定? 当然,这些都很重要,重要到已成为门槛级的基础能力。但...
徕卡全站仪“一步测量法”地形测量方案
无人机测图、GPS测图是我们最优先考虑的测图方式,遇到密集遮挡、地下空间测图等,我们不得不采用传统全站仪进行测图。但在此时,使用全站仪也需要频繁搬站才能完成,所以留给全站仪的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中纬ZDL700数字水准仪在建筑物沉降观测中的应用
应用背景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许多工程项目在建设的过程中对其施工的准确度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各种新技术、新功能的测量仪器也不断涌现,而电子水准仪更是得到了推广和普及。电子...
中纬ZG30AI视频影像RTK 震撼上市
近日,海克斯康-中纬发布ZG30AI视频测量RTK,该产品是海克斯康集团为中国市场和客户研发的实用化视频测量RTK。中纬ZG30AI采用边缘计算算法结合AI识别技术,提高照片传递和解算速率,实现长...
自然资源部将启动“十四五”基础测绘规划编制
从2月25日召开的2019年全国国土测绘工作座谈会获悉,自然资源部将启动全国“十四五”基础测绘规划编制工作,大力加强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基础测绘核心供给能力,并将通过提高测绘资质许可审...
中国GIS软件发展的必经之路是驱动创新
在近日举办的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大会上,科技部原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做了题为《创新驱动 中国GIS软件发展的必由之路》的报告。报告回顾了我国GIS软件创新发展历程、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