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国对地观测遥感卫星迎来密集发射期
卫星遥感技术在生态文明、“一带一路”建设、军民融合发展、科学防灾减灾等领域应用广泛,为国家发展提供了战略支撑。但是,我国卫星遥感数据分散在各个部门,需要打破信息互联互通的壁垒,实现多星多源多种遥感数据的融合共享,构建“最强大脑”,才能使遥感技术得到深度应用,让卫星“天眼”更显神通。
2018年,我国对地观测遥感卫星迎来密集发射期,一颗颗遥感卫星接连升空。近年来,遥感卫星对地观测技术广泛应用于气象、海洋、测绘、环境监测等领域,成为预报、评估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利器,每年可挽回自然灾害损失数百亿美元。
要让卫星遥感“天眼”发挥更大作用,多源遥感数据融合是发展趋势。然而,我国卫星遥感信息缺乏互联互通,制约了遥感技术的深度应用。如何打破行业壁垒,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
七成卫星影像已国产化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由于我国缺少可靠遥感数据源,甚至出现多个部门同时购买相同国外遥感数据的现象。”近日,在由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中国气象学会、中国遥感应用协会主办的“遥感应用技术论坛”上,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理事长宋超智说。
过去,由于我国缺少自主遥感卫星,数据主要靠从国外购买。随着需求增加,当时国内出现了许多国外卫星代理公司。购买一幅遥感影像多则3万多元,平均也要1万元左右,而且数据无法自主可控。我国每年花在购买国外遥感影像方面的费用不计其数,甚至还有很多是重复购买,浪费了大量资金。
10年后的今天,通过不断创新和攻关,我国遥感数据源得到了极大丰富,卫星影像高精度无地面控制精确处理等技术也取得了突破。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龚建雅介绍,我国光学遥感卫星应用完全能够满足国内外测图、土地调查、变化监测、国家灾害应急和国防安全等重大需求,卫星影像的国产化率已经从十几年前的10%,提高到了现在的70%以上。
近年来,我国遥感数据源获取能力大大提高。仅今年就有多颗遥感卫星接连升空。1月份,高景一号03和04星、吉林一号07和08星;3月份,高分一号02、03和04星;4月份,珠海一号02组共5颗星;5月份至7月份,高分5号、6号和11号。
实际上,遥感卫星家族也在不断扩大。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许小峰介绍,目前国内已经形成了气象、海洋、高分、资源、环境等对地遥感观测卫星系列,商业遥感卫星系列也发展得非常快。其中,我国风云气象卫星作为全球对地观测气象卫星的重要成员,已成功发射了17颗,目前有8颗在轨运行,且每个卫星都获得了大量遥感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国内市场上国外卫星数据价格大幅降低,分辨率低于2米的卫星数据已基本退出市场。
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共享
目前,国家发展战略需要遥感卫星提供智慧力量,各行业的遥感应用需求旺盛。在生态文明、“一带一路”建设、军民融合发展、科学防灾减灾等领域,都需要遥感技术和数据支撑。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例。“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区域多沙漠、海洋、高原、山地,暴雨、强对流、森林草原火情、沙尘暴等灾害损失是全球平均值的两倍以上,遥感卫星可对这些区域开展全天候、立体化观测,清晰地捕捉灾害变化。许小峰表示,目前中国风云二号H星已定位于东经79度印度洋赤道上空,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气象遥感监测服务,但深层次的大气、陆地、海洋遥感服务产品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研发。
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占比最大的灾种,遥感技术可提供大范围、高时效、直观精确的各类产品,为气象监测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生态文明建设也迫切需要精细化的遥感服务,精准监测植被变化、地表温度、雾霾、沙尘、干旱、火情、水情等。
许小峰告诉记者,目前卫星遥感亟待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二是深度开发应用。当前,我国卫星遥感数据分散在气象、海洋、环境、减灾、测绘、地震等各个部门,如果能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才能得到更好的应用。
卫星遥感信息应用远不止对卫星云图“看图识字”,通过数值计算、定性定量分析等手段,还可以发现和识别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例如,著名的欧洲数值天气预报中心通过对信息有效整合处理,数值预报水平位居全球第一。
“一定要打破信息互联互通壁垒,将分散的遥感数据转换为各行业、各部门、每个科技人员都能方便获取和使用的数据信息,实现多星多源多种遥感数据融合共享。”许小峰说。
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
由于核心元器件受制于国外,我国遥感卫星定位精度曾长期停留在300米左右。“经过20年发展,目前影像空间分辨率已达到1米至0.5米。”龚建雅说。但在无地面控制情况下,高程精度还没有解决,只能做到300米;在有地面控制情况下,精度也比国外差1至2个数量级。
龚建雅率领研究团队借助资源三号卫星开展遥感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在无控制点国外测图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在高分辨率遥感信息要素提取方面,采用机器学习技术,提取率达到98%,与手工作业相当。
“应当清醒地认识到,遥感应用技术自主创新还存在不足。”许小峰表示,在这一领域,目前我们较多地采用了欧美技术方案。虽然国家卫星中心针对风云三号和风云四号气象卫星资料开发了SMART和SWAP气象应用专业软件,航天宏图公司也开发了遥感图像处理国产通用软件PIE,但面对日益增长的各类需求还远远不够。
宋超智说,我们要全力提升影像处理的实时化、智能化、融合化水平,打造有效利用遥感数据资源的核心技术和软件平台,把国家地理信息安全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全面拓展遥感技术在关系国计民生重点领域的应用。
据透露,自然资源部高度重视遥感应用工作,近日正在整合原一部三局的3支遥感队伍,开始筹建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
更多相关
软硬件结合,让测绘更高效——思拓力RTK与工地通路测APP的全新搭配
随着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测量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工程测量的需要,要求更高、更精确、更快捷的测量方法成为行业的迫切需求。测量行业的进步不仅仅是硬件上的更新换代,同时应用软件上的开发和发展更好地实现测量...
浙江省第二测绘院应急测绘分院党支部打造应急测绘铁军
浙江省第二测绘院应急测绘分院党支部是浙江省应急测绘的主力军。分院党支部率领全体党员,长期坚持打造一支能学习、敢吃苦、打硬仗、讲奉献的应急测绘铁军,取得不凡的成绩,先后获得中共浙江省直属机关先进基层...
当RTK参加世界杯,哪种阵容能“hold住”全场?
2022卡塔尔世界杯已经打响,这可能是“绝代双骄梅罗”的最后一舞,甚至是一众巨星的“诸神黄昏”,而随着阿根廷爆冷遭沙特逆转、日本2比1逆转德国,热血球迷已将氛...
徕卡3D Disto与徕卡Cyclone 3DR助力BIM检测
BIM技术的发展带动测量技术的革新,并且提出了4D施工的理念,促进了传统施工的进步。在BIM模型的应用中,碰撞检测是应用最多的功能之一,也是施工由二维时代转向三维时代的重要标志。碰撞对比测试除了在设计...
徕卡GeoMoS自动化监测系统在西安地铁1号线的应用
一、背景 西安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已有7条地铁(215公里)及1条机场城际铁路,运营里程达到245公里,预计到2025年,形成12条线路运营、总长423公里的城市轨道交...
徕卡TZ全站仪在电力行业导线弧垂测量中的应用
项目背景: 广西自治区某县绕城公路工程建设,线路桥梁跨越高压输电线路,当地供电局需测算输电导线与桥面的安全距离,需观测在当前温度下输电导线弧垂,计算该导线的最大弧垂,评估桥面预留的安全距离是否满...
北斗高精度定位导航系统不久将实现民用
作为一个从一出生就注定要走向寻常百姓家的“国之重器”,中国卫星导航系统“北斗”何时用、谁能用、怎么用等问题一直备受瞩目。也因此,1月12日,在“北斗”卫星又一次成功飞天,拉开2018年高密度发射序...
科力达KTS-551R10全站仪的特点及优势
科力达KTS-551R10全站仪作为国产1秒全站仪的代表之一,凭借其高精度、智能化设计和性价比优势,在工程测量、地形测绘、建筑施工等领域广受认可。以下从核心技术、功能特点、应用场景及市场竞争力等方面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