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首页 > 行业新闻 > 武大测绘人参与南极科考纪略

武大测绘人参与南极科考纪略

2018-05-23 热度:6021 ℃

  南极,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自然环境,孕育着地球上独特的时空奇观,造就出千姿百态的白色世界。在南极,海水是蓝色的天宇,冰山是列队的云絮,揭开一层神秘还是一层神秘,走进一片神奇还是一片神奇。那里没有红花绿草,更没有奔腾的大江河流,到处是千古荒岩,万古冰原。

  南极,这块远离人类文明世界之外充满着神奇和魅力的白色大陆,曾有多少探险家和科学家,为探索它的奥秘前仆后继献出了生命。从十八世纪库克船长驾驶帆船首航南大洋到二十世纪初的阿蒙森、斯科特到达南极点……有多少英雄豪杰,不畏艰险,奔向南极!

  从1984年至今,中国共进行34次南极科学考察。34次冰雪征途,武汉大学没有一次缺席,是全国高校大学生参加南极科考时间最早、人数最多、成果最丰硕的高校。

1.jpg

  34次南极征途,从不缺席

  “到了!到了!”4月21日,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热闹非凡,在岸上工作人员的注视和欢呼中,“雪龙号”披挂着欢庆凯旋的横幅缓缓靠岸,科考队员走下舷梯,码头上掌声雷动。

  “165天,335人,相比往年,这次考察时间尤其长,更创中国历次南极科考人数之最。在各国南极科考中,这么大的规模也不多见。”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队领队、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惠根说。

  本次南极科考航段众多,复杂程度高,任务艰巨,成果丰硕。在这支英雄的队伍里,有两位武大人——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的青年教师袁乐先、2016级博士研究生张卿川。至此,我校已派出150余人,参与中国每一次南极科考。

  让“难言岛”不再沉默

  这是袁乐先第二次参加南极科考,第一次是2012年。

  袁乐先本次主要参与中山站的基础测绘,包括更新GNSS卫星观测站软硬件设施,增加能够同时接收GPS、北斗(BD)、GLONASS以及GALILEO四种导航数据的天宝GNSS接收机;升级观测站数据采集软件,进行观测站网络改造等。

  本次科考的重点和亮点是建设罗斯海新站。袁乐先除了执行在中山站的任务,也参与了新站筹建。

2.jpg

  罗斯海新站位于恩克斯堡岛,是我国第5个南极科考站,建成后将是“功能完整、设备先进、低碳环保、安全可靠、国际领先、人文创新”的现代化南极科考站。

  1月16日,袁乐先由中山站搭乘“雪龙号”前往恩克斯堡岛。“恩克斯堡岛的另一个名字是‘难言岛’。它的气候十分恶劣,难以用语言描述。”袁乐先说。

  和它苦涩的名字一样,恩克斯堡岛给科考队员带来了“难言之险”:“雪龙号”遭遇海冰阻挡,破冰受挫,步履维艰。罗斯海的海冰变化极快,被困在茫茫大海上,“雪龙号”渺小得像一叶扁舟。

  克服保障设施缺乏、持续的狂风大雪,强紫外线、巨石冻土等困难,科考队员在恩克斯堡岛上各施所能。袁乐先参与了大洋考察、测量了海冰厚度和积雪密度。“雪龙号”对罗斯海特拉诺瓦湾的地形地貌测量测线总计近1700公里,覆盖面积超过3000平方公里,考察队完成从新建站向外海近100公里范围内的海底精密勘测。这些数据“说”出了难言岛的秘密,为新站建设奠定基础。

3.jpg

  “本次获取的资料基本摸清了新站附近海域的地形地貌特征,为未来新站海洋实验室建设、南极海域海底观测网建设奠定了基础,也提升了我国对南极海洋的立体观测能力。”杨惠根评价道。

  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上,大红色的临建设施和“CHINA”的喷绘熠熠生辉。袁乐先打开卫星地图,恩克斯堡岛并非一片荒原:已经有很多国家在展开科研竞争了。“新站建成后,我国在这个区域的科研就有了基础和平台,依托它,我们将有更多的探索和发现。”

  极光下描绘大地轮廓

  “刚到南极时,一切都是新鲜的,蓝白世界确实很美。时间长了后,对南极的体会就不再停留在外表,而是苦乐参半。”张卿川随第33次科考队出征,执行越冬任务,负责中山站常年GNSS跟踪站观测和验潮,在南极连续工作超过13个月,跟随第34次科考队回国。

  张卿川踏上南极大陆时是夏季,气候条件比较好,温度相对较高,有的地方甚至露出了岩石,这与张卿川想象中千里冰封的场景不同。然而,当冬季降临,南极露出了残酷的真面目——暗无天日的极夜、-40℃的低温、超过40m/s的狂风……

  “刮风时,连建筑物都会晃动。但大风会带来暖湿气流,会暖和一点点;没风时气温骤降,空气都像要冻上了,呼吸难受。”张卿川说。

  前往工作地点的路面积雪覆盖,要花数倍于以前的时间才能抵达;走在看似平静的冰面上,不留神就会被危险的潮汐缝吞噬……张卿川和队友结伴而行,每次出门都像冒险。即使这样,每周维护仪器、到海冰上采样、每月两次的GPS海冰观测等,风雪无阻从不耽误。

4.jpg

  测绘仪器、设施的金属部分在极寒中冻得像刀刃一样,稍微触碰,手就感到刺骨的疼。但是,戴厚手套无法进行拧螺丝等操作。张卿川和队友们便戴着方便工作的薄手套,风吹冰冻,没一会儿手冻僵了,伸进衣服里暖一暖再继续。

  极夜昼夜难分,大家作息一度紊乱,有时只能睡着一会儿;越冬后期新鲜果蔬缺乏,苹果皱巴巴的,青菜干得像纸。乐观的张卿川记忆更深刻的还是南极带给他的惊喜:一大群帝企鹅来到中山站区“围观”他们工作;去工作的路上,路边的海豹在睡大觉,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它睡觉的姿势没变过;纯净的夜空中,绚丽的极光像女神的幔帐飘舞……张卿川用相机留下了很多美好的画面,他说,还是亲眼看到更加震撼。

  “在南极生活的这一年,是我非常感激、终生难忘的一年。”张卿川说。

  那些考验与友谊

  平时工作生活中意料不到的情况,在南极可能会变成考验。比如说,在国内不用担心停电;在南极,发电机会出故障,供电设备需要专人守护。

  在南极的日子里,袁乐先和张卿川收获了珍贵的回忆和友谊。中国科考队与邻近的俄罗斯、印度科考队甚是亲近友好,中国科考队会去俄罗斯站体验桑拿,他们会过来借东西,有时一起打羽毛球、乒乓球,还架起自制的球门踢球赛。

5.jpg

  仲冬节,南极极夜的中间,也是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这一天,黑夜的时间就越来越短。这一天,中国科考队邀请俄罗斯、印度科考队员来中山站联欢。印度站的队员担心海冰没有完全冻上,不敢开车过来,于是中国和俄罗斯科考队员们开车过去,把印度队员们接过来。大家狂欢,互送祝福,送走极夜,迎接即将到来的光明。

  “南极对我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广阔的南极工作生活后,人的思想也会变开阔。”张卿川回到喧闹而熟悉的城市后,有时会突然想起南极,想起在万籁俱寂的冰原上行走或发呆的日子。

  一代接一代的特殊课堂

  1984年,在“把五星红旗插上南极大地”的热血宣言下,我国派出第一支南极科考队,我校鄂栋臣教授随队,开启了一路向南的征程。

  30多年,薪火相传,一代代武大科考队员踏上这片白色大陆,登上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并进行精确测量、建立大地测量基准、地理信息系统、命名300多个南极地名……他们的经历鼓舞着一位位怀揣“南极梦”的后辈,他们的努力与成果成为后来者持续研究、获得突破的基石。

  1994年,武大南极科考首次派出博士研究生,一届接一届,延续至今。曾参与第32次南极科考的肖驰读本科时,课堂上听老师讲述南极经历后深受鼓舞, “我想去南极。”保研时,肖驰听从内心的声音,选择了南极测绘研究中心。

  曾参与第31次和32次南极科考的李航,在南极驻守15个月,科考之余,热爱摄影的他用相机拍下10万张照片,记录极光、冰原、星空。其中一张名为“Space from the Antarctic”(《南极空间》)的作品,刊登在4月26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6.jpg

  此前,李航的天文摄影作品曾多次被美国宇航局NASA采用,并在英国伦敦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展出,还曾获2016年首届全国延时摄影大赛金奖。他多次在《中国国家地理》《中国国家天文》等杂志上发表专题文章。

  对心中所爱的坚持,对真理的孜孜以求,对祖国的拳拳热爱,激励着武大人一路向南,追寻在世界尽头的星辰大海。

TAGS:

更多相关

徕卡数字化施工,让“蜀道”施工更简单、更高效

徕卡数字化施工,让“蜀道”施工更简单、更高效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句是唐代诗人李白身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蜀道是指在蜀地和长安之间的山路,也就是今天四川成都和陕西西安之间的巍峨山路,道路崎岖,险峻难行。G5京昆高速公路绵阳至成都扩...

南京测绘仪器维修 江苏测绘仪器维修

南京测绘仪器维修 江苏测绘仪器维修

南京环球测绘仪器维修中心服务全江苏,江苏徕卡全站仪维修,范围包括:南京市、无锡市、徐州市、常州市、苏州市、南通市、连云港市、淮安市、盐城市、扬州市、镇江市、泰州市、宿迁市,江苏测绘仪器维修来南京环球测...

徕卡RTC360三维激光扫描仪不动产权籍调绘方案

徕卡RTC360三维激光扫描仪不动产权籍调绘方案

  一、背景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简称三调)的初步成果已经基本完成,目前已进入数据核实、整改、补充、举证、完善阶段。不动产权籍调查是三调的主要任务,也是不动产登记的前提和基础,事关老百姓的核心权益。...

单北斗时代即将来临!

单北斗时代即将来临!

从“单GPS”到“单北斗”,卫星导航行业有了新要求沙场上,三军列阵接受着最高统帅检阅,可以做到分毫不差;南海上,世代生活在这里的渔民无论到哪块海域、哪个岛礁都不担心迷失方向;汶川地震时,突破死亡线赶到...

用生命丈量出珠峰中国高度的测绘人, 他们是真正的攀登者!

用生命丈量出珠峰中国高度的测绘人, 他们是真正的攀登者!

  《攀登者》于国庆(9月30日)上映,献礼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该影片讲述了中国登山大队在1960年和1975年两次登录珠穆朗玛峰的英勇事迹。在世人皆知的8848.13米(1975年数据)的背后,不为...

回望全站仪过去四十年的技术发展与变革

回望全站仪过去四十年的技术发展与变革

  对于从事测绘相关行业的人来说,全站仪可能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测绘仪器,可是提起全站仪的历史,很多人可能只是一知半解。其实,全站仪的历史并不长,从第一台拥有数据处理功能的全站仪诞生以来,不过四十多年的...

依托智能测绘设备进入测绘新时代

依托智能测绘设备进入测绘新时代

  近日,由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指导、江苏速度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速度中国)主办的2018速度中国“智绘+”峰会在南京隆重召开。峰会发布了其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平台等重要解决方案,还加入了“激...

如何选择手持三维激光扫描仪?

如何选择手持三维激光扫描仪?

   手持三维激光扫描仪已成为工程测量、建筑建模、工业检测等领域的重要工具。面对市场上众多品牌和型号,如何选择一款性价比高的设备成为许多用户的难题。南京环球小编将从...